2014年,北大硕士放弃高薪,创业开起了米粉店,被董明珠断言“你这个店开不久”。如今8年过去了,他的店还在吗?
人的一生要如何过活,才能足够延展,富有质感?
有个叫张天一的北大硕士,在目睹了北京三环早高峰的拥堵后,默默拿出自己的破二手自行车,迎着风,慢悠悠地把一辆辆奔驰、宝马甩在身后……
既然人生苦短,“咱别走直线,走抛物线行不行?” 换一个跑道上路,兴许能省去拥堵的时间,欣赏更浩大的风景。
这个90后小伙,在2014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创业。
然而,当一家小米粉店横空出世,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地下室某个不起眼的拐角招徕顾客时,评论却满是诧异。
北大法学硕士创业卖米粉,还在地下室?
连格力董事长董明珠都深感惋惜:“你一个研究生,多少人需要你的帮助,需要你给他们改变……你还能做比卖米粉,更有价值的事情。”
一转眼8年过去了,他过得怎么样了?还在卖米粉吗?
“从6岁上小学开始当学生一路过来,评判我个人价值的标准非常简单,就是考试与得分。”
回望张天一的成长路,无疑是“别人家孩子”,学习轻松、成绩优异,家庭和谐……高考即便发挥失常,也走进了一个“普普通通”的北京外国语大学。
在他高分考取北大研究生后,张父一度以“炫耀”儿子作为与同事交流的谈资。
直到2014年4月的某一天,同事若无其事地递给张父一份《常德日报》,头条标题格外醒目——《老家米粉北大硕士京城这样卖》。
乍一看,张父也觉得乐呵:“前几年有卖猪肉的,现在又跑出来一个卖米粉的,有意思。”
然而,再一细读,这个中年男人的脸色渐渐由揶揄转向震惊,直到失去表情管理的石化:报上卖米粉的北大毕业生,竟然叫张天一,跟自家儿子一个姓,一个名。
在意识到儿子瞒着自己跑去开米粉店后,张父的“望子成龙”梦,“砰”地碎了一地:“感觉自己在同事面前吹的牛,都变成了心里流的泪。”
一通电话打给儿子理论,结局可想而知,不欢而散。
这一头,父亲暴怒之下摔了电话,而另一头,张天一则继续研究起了米粉生意。
“从2014年2月份开始筹备,回到常德,走街串巷地吃遍了常德的每一家米粉店,一天吃一碗是享受,一天吃十碗则是噩梦,我的一位合伙人和我开玩笑说,吃米粉已经吃得菊花冒火。 ”
为了研发出满意的米粉配方,张天一不仅潜心拜师学艺,还在无数个夜晚反复称量中草药、配料比例,甚至邀请常德最有名的几家米粉店主厨品尝、鉴评。
在常人看来,北大法学硕士的未来完全可以有更体面的结局,何苦非要卖米粉?
对此,张天一的回答有两个:一是喜欢;二是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“像我这样的人去当律师,国贸一个砖头下来能砸死仨。但像我这样去卖米粉的,无论从学历上,还是嘴皮子上,比起米粉业同行,可能会好一点。”
事实上,当张天一将自己的思维优势付诸米粉行业竞争时,比同行“好”的岂止是一点。
2014年4月4日,张天一的第一家米粉店正式营业,短短84天内便卖出了14362碗米粉;同年6月25日,第二家分店开业,店铺面积由第一家的37平米扩充到120平米。
之后,张天一在米粉界闹出的阵仗越来越大,一发不可收拾。
当有学弟学妹跑去请教他,“师兄,我想像你一样”,张天一便忍不住摇头:“如果你做的这个事情的市场想象空间小于1000亿人民币,那就不叫创业,只能叫生意。”
开一家店,赚钱养活自己,是做生意,而张天一渴求的远不止“衣食无忧”。
● 张天一的第一家米粉店
在着手开店之前,他便敏锐地留意到,中国餐饮市场于2013年创下了2.78万亿元的高产值,且多以散户形式存在。
为何不能在中国也孕育、打造一个和麦当劳、肯德基平起平坐的餐饮帝国?
仰望星空,张天一似乎遥望到了米粉店万分璀璨的未来,热血奋涌——“我要做一家让3亿人惦记的世界异类企业。”
“3亿”,恰好是中国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数量。
“惦记”,用张天一自己的话说,就是“这个企业除了挣钱,除了融资,除了搞花边新闻,还有一点社会价值”。
“异类”,则和张天一本人的创业抉择一般,这个企业也注定要另辟蹊径,特立独行。
然而,理想越是丰满,现实越骨感。
当这个90后小伙拿定主意,试着脚踏实地、逐项落实时,困难比预期要多得多。
在第一家米粉店起步之初,店里一共就四个人,即四位集资合作者——24岁的张天一、24岁的周全、25岁的柳啸和25岁的宋硕。
● 左起:周全、柳啸、张天一、宋硕
店里所有的材料准备、堂食服务、卫生打扫都由这四个人分工承担,最忙的时候,张天一一个人熬汤、煮粉、结账、招呼客人,直至凌晨两三点收工,第二天凌晨五六点又继续投入战斗。
为了节省人工,他们起初没有设服务员,而是在店内放了三个分类垃圾桶,如果顾客用完餐自己收碗,并将垃圾按残汤、碗、筷子纸屑分类回收,就能免费享用店里的一份水果。
● 创业初期的张天一在店里忙碌
这样的操作既节省了人工又传递了环保理念,反馈不错。
可随着店铺的增设,人工需求越发凸显,“招人难”成了张天一的沉沉心事。
“90后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行业,因为觉得这工作首先没有尊严,第二太累,第三太传统,第四,他找不到工作的价值和快乐。”
● 张天一卖米粉之余,也爱阅读写作,自号“肥书生”,著有《90'S:不为乌合不从众》《伏牛传》等
如何才能让员工感受到工作的尊严与价值呢?
冥思苦想后,张天一想到了年轻人爱玩的游戏。后来,他在员工内部开发了一套游戏系统,将每日的工作内容作为“游戏任务”发给大家,如果员工按要求完成相应工作,就会获得经验值,进而升级。
升级成功后,员工可以领取到一种特殊的货币——牛币。这种印着张天一头像的纸币,拿来有啥用?
你可以换取休假、店里相应的商品,或是与老板聊天的机会……
● 图源:中国青年报
在“牛币”的奖励机制探索中,张天一还巧妙节省掉不少员工培训成本。
“过去餐厅要花很多精力培训员工要微笑服务,现在我发一个任务是要与进店的客人聊天,聊成朋友加进我们社群就会奖励10个牛币。现在我的同事看到顾客就跟亲人一样。”
店员的热情,不仅增加了回头客,甚至直接“留下”了顾客——部分顾客甚至选择加入张天一团队,成为店员。
顾客的加入,让张天一意识到,企业与顾客之间还可以建立更多元更长久的关联。于是,他开始尝试组建各种各样的社群,读书、观影、户外……以爱好之名,吸引志同道合之友,顺道再穿插卖个米粉。
凭着这些大胆、积极的尝试,不到两年,张天一硬是把自己的米粉店,从起步的37㎡地下室小餐馆,发展到了一个拥有20万社群用户的品牌。
到2018年的时候,张天一已拥有200多名员工。其中,大专以上学历占到90%,更有高达60%的员工学历在本科以上,远高于同行业水平。
显然,“有趣”这一企业经营理念,吸引到了不少敢闯敢干的年轻人。
然而,对于一个有野心要征服中国市场的企业而言,只是“有趣”还远远不够。
诡谲多变的商场,从来没有儿戏可言。
哪怕是风平浪静的顺势,在看不见的海水深处,也必定是暗潮汹涌。
2018年,张天一在某个关于创业的分享会上,用8个字概括了自己的创业体悟:“创业一天,人间一年。”
“我其实已经忘记自己是个90后了。大家不要看我脸圆圆的,但我内心已经被‘摧残’得不成样子,很像40岁左右、千千万万小微企业操盘的中年男士。”
自决定卖米粉创业以来,张天一的身份始终备受媒体关注,“90后”+“北大硕士”,能在米粉这样的行当里闯出个什么名堂?
没想到他不仅让自己的米粉店活了下来,还在短短1年内获得融资,持续开设分店,到2018年,已顺利完成数千万元的B轮融资,公司估值达5亿元。
曾经的质疑渐渐化作浪潮般的膜拜与赞美:“生子当如张天一”,少年得志,大有可为……
可随着公司的逐步壮大,张天一却并没有感到证明自我的轻松,反而如履薄冰。
就像他在公司成立一周年感言里写的那样:
“我曾经幻想过,要是我们的规模大一点,应该日子就不会那么艰难了吧。可事实是,现在的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觉得要艰难”。
每向前一步,壮大一点,都意味着更高的风险,更强的竞争,更重的责任。
2017年,中国餐饮行业发展进入蓬勃期,外卖外送需求攀升,扫码点餐逐步推广……在本可以趁势爆发的当口,张天一不仅没有跟风大肆增设店面,反而放慢脚步,紧盯“新零售”,琢磨起了速食米粉。
不久,他把自家的米粉从实体店成功延伸到了超市,变成了货架上可选购的方便食品。
这个抉择,为他日后的企业自救埋下了重要伏笔。
2020年初,突如其来的疫情,猛地打乱了整个餐饮业节奏,张天一的米粉店也命悬一线。
彼时,他手里60余家门店被迫关停,500多名员工待养活,资金亏损高达2000万。这样的数字压在任何人身上,无疑都是一座山,沉重且危急。
“每天一睁眼,就在想,去哪里找钱?”
张天一心里清楚,资金如果断了,他的品牌、他的米粉,都将灰飞烟灭,彻底归零。
生死存亡之际,这个思维敏捷的90后看到了来自直播间的光。
他果决地带着团队转战线上,一边组织员工直播卖货,一边联系各知名主播,合作推销。
2021年,张天一更是将他的“霸蛮”粉送进了头部主播直播间,短短60秒内,十几万份米粉被一抢而空。
到2021年4月,张天一团队的电商业务同比增长400%,逐步弥补起了线下的亏损。
借着直播的东风,“霸蛮”成功于风浪夹击间,起死回生、站稳了脚跟。
最初,张天一的米粉店叫“伏牛堂”,2018年,为了更好的推广品牌,他把“伏牛堂”改为了“霸蛮”。
在湖南,有句俗话,叫“吃得苦、耐得烦,霸得蛮。”
“霸蛮”,敢拼敢闯,永不服输,放到这小小的米粉中,似乎更显年轻朝气,情浓味厚。
● 2015年,总理与张天一交谈,张天一向总理解释“霸蛮”的意思
也许,正是因着这份“霸蛮”,张天一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面前,才能咬紧牙关,化险为夷。
如今8年过去了,曾经青涩的大学生已经长成了面对波诡云翳面不改色的商业精英。张天一不仅被选为中国90后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,他的创业模式也被选入了哈佛大学商业案例研究库。
还记得,当年董明珠在节目上几番劝阻他卖米粉。
他在评分环节,给董明珠打了2分的全场最低分(满分10分)。
当主持人问及缘由时,他诚挚地说:我知道董老师说得都对,但我认为,青春,它不是做对的事,青春恰恰是试错。
而今,张天一的米粉店依然一家接一家地开着,门店从京津冀地区逐步拓展到了华东。
未来,他的计划是开设1000家米粉连锁。
在准备经营第一家店的时候,有人曾问他,如果失败了怎么办?
“从这家餐馆开业的第一天起,或许对我自己而言,我就已经成功了吧。”
不设限,本身便是一种大胆与勇毅。
在敢于试错的路上,张天一无疑活出了精彩的抛物线。
他的霸蛮传奇,还在继续。